村庄规划如何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21-10-28 15:33:17浏览次数:
一、村庄规划的认识
对于村庄来说,规划设计不只是建设,而是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一种秩序与自治。建设不是目的,目的是建设之后的生活,这オ是村庄规划设计的目的。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村庄规划是开展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一是有利于切实解决现行村庄地区空间冲突矛盾、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规划脱离建设管理等实际问题。二是有利于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三生融合”的乡村振兴目标。三是有利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
二、村庄规划类型
1、“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类的村庄主要是一些历史文化、传统村庄以及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村庄,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村庄生态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经营餐饮民宿,不过,这样的村庄,保护的力度会比较大,不准乱搭乱建。
2、“城郊融合类村庄”,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些城市发展了,而周边的农村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为了让周边的村庄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安居乐业,会把城市周边的村庄纳入融合发展类,一起规划发展。
3、“撤并搬迁类村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原地区的农村和山区农村的发展区别很大,平原地区的村庄规划很好,一个村庄发展一样产业,村民的收入也有提高,但山区的农村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地理和环境的问题,根本不具备发展条件,因此,那些居住在自然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会被撤并搬迁,另外还有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也会被纳入“撤并搬迁类”,村庄搬迁后会进行统一建设,生活生产空间会实现分离,生活圈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
4、“集聚提升类村庄”。这类村庄发展规模已经成熟,产业农业发展也比较兴旺,常住人口较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村庄会进行提档升级,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乡村建设力度。集聚提升类可以分为两小类: -类是像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将原来的几个村庄合并,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发展成为经济强村,交通发达,二三产业发展都很不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三、村庄规划目前面临的问题
1、编制理念缺乏创新。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当地政府的意见文本化,而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更多体现出村庄被城市化的味道,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的不认同,无法有效的激发其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2、规划内容缺乏深度。多数村庄规划基本等同村庄整治规划,很大篇幅集中在农房美化、治污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而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设计篇幅过少,无法有效指导村庄发展。
3、编制过程缺乏互动。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规划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社区、村,公众参与明显不足。作为实施主体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村民意愿等的调查不重视,流于走过场,导致很多规划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4、规划表达缺乏动态。村庄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占有很大篇幅,设计单位往往试图采用简单的空间布局来描述村庄建设远景和实施手段,更多体现的是现状和远景建设成果两个静态比较,缺乏实施计划性的研究,缺乏实施过程各节点的动态描述,对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规划实施进程表达缺乏可读性,导致实施主体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无从着手。
四、如何解决村庄规划落地难问题
1、提倡公众参与,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规划主体单位、设计单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闭门造车,更多的应该让规划实施单位和民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召开村民代表现场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的参与其中,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实现互.动。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掌握村民意愿,总结规划需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的放矢,使村庄规划变为体现他们生活、生产意愿的规划,同时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2 实施生态发展,让乡村形象靓起来
抓实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题中应有之义。结合巡视巡察整改回头看工作部署,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整治,围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落实、项目环保把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摒弃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相得益彰。
3 强化村庄特色,体现村庄规划因地制宜
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人文风情的体验,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继承发扬村庄文化、把握村庄特色、挖掘村庄潜力,在规划过程中 强化村庄的品牌性、认同性和归属性。
4 简化表达方式,提高村庄规划的可读性
为了便于实施主体对规划的理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应考虑村镇规划实施主体的特点,做到空间布局清晰、操作要求明确、成果表达形象。可采取图表结合、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将项目具体落实到文本上,提高规划的可读性,便于村民理解规划真谛,便于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规划。
5 编制预算方案,提高实施计划的科学性
规划必须根据村庄的经济能力和建设水平,对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如实分析,做到实事求是、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项目和远期项目建设的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6 政策创新突破,让乡村产业富活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基础,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创新农村产业用地政策,已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迫切课题。
(1)机制创新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三权分置' ”,“落实宅基地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虽未能明确提及赋予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抵押权能,但全国已有试点地区展开相关业务试点。
按照按照“”三权分置“”,把宅基地使用权这个市场适度放活,允许他们来租赁,但是我们也必须把所有权不变和资格权保护做好。20年之内,农户如果签订了合同,按照新的三权分置,你把使用权流转给投资者,投资者在这20年之内,他的权益同样是得到保护。
(2)土地政策创新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用地保障政策,一号文件的进一步明确,就是要让地方配套政策更好的服务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比如各地推行的“点状供地”就是对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创新。
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城镇居民、工商资本等租赁农房居住或开展经营的,要严格遵守合同法的规定,租赁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
对于村庄来说,规划设计不只是建设,而是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一种秩序与自治。建设不是目的,目的是建设之后的生活,这オ是村庄规划设计的目的。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村庄规划是开展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一是有利于切实解决现行村庄地区空间冲突矛盾、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规划脱离建设管理等实际问题。二是有利于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三生融合”的乡村振兴目标。三是有利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
二、村庄规划类型
1、“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类的村庄主要是一些历史文化、传统村庄以及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村庄,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村庄生态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经营餐饮民宿,不过,这样的村庄,保护的力度会比较大,不准乱搭乱建。
2、“城郊融合类村庄”,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些城市发展了,而周边的农村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为了让周边的村庄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安居乐业,会把城市周边的村庄纳入融合发展类,一起规划发展。
3、“撤并搬迁类村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原地区的农村和山区农村的发展区别很大,平原地区的村庄规划很好,一个村庄发展一样产业,村民的收入也有提高,但山区的农村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地理和环境的问题,根本不具备发展条件,因此,那些居住在自然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会被撤并搬迁,另外还有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也会被纳入“撤并搬迁类”,村庄搬迁后会进行统一建设,生活生产空间会实现分离,生活圈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
4、“集聚提升类村庄”。这类村庄发展规模已经成熟,产业农业发展也比较兴旺,常住人口较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村庄会进行提档升级,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乡村建设力度。集聚提升类可以分为两小类: -类是像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将原来的几个村庄合并,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发展成为经济强村,交通发达,二三产业发展都很不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三、村庄规划目前面临的问题
1、编制理念缺乏创新。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当地政府的意见文本化,而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变得千篇一律,更多体现出村庄被城市化的味道,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的不认同,无法有效的激发其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2、规划内容缺乏深度。多数村庄规划基本等同村庄整治规划,很大篇幅集中在农房美化、治污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而对于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设计篇幅过少,无法有效指导村庄发展。
3、编制过程缺乏互动。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规划的实施主体往往是社区、村,公众参与明显不足。作为实施主体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村民意愿等的调查不重视,流于走过场,导致很多规划无法得到村民的认同,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4、规划表达缺乏动态。村庄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占有很大篇幅,设计单位往往试图采用简单的空间布局来描述村庄建设远景和实施手段,更多体现的是现状和远景建设成果两个静态比较,缺乏实施计划性的研究,缺乏实施过程各节点的动态描述,对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引导,规划实施进程表达缺乏可读性,导致实施主体憧憬美好未来却又无从着手。
四、如何解决村庄规划落地难问题
1、提倡公众参与,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规划主体单位、设计单位、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闭门造车,更多的应该让规划实施单位和民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可以采用召开村民代表现场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的参与其中,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实现互.动。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掌握村民意愿,总结规划需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有的放矢,使村庄规划变为体现他们生活、生产意愿的规划,同时有利于今后规划的实施。
2 实施生态发展,让乡村形象靓起来
抓实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题中应有之义。结合巡视巡察整改回头看工作部署,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整治,围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落实、项目环保把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摒弃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相得益彰。
3 强化村庄特色,体现村庄规划因地制宜
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人文风情的体验,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继承发扬村庄文化、把握村庄特色、挖掘村庄潜力,在规划过程中 强化村庄的品牌性、认同性和归属性。
4 简化表达方式,提高村庄规划的可读性
为了便于实施主体对规划的理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应考虑村镇规划实施主体的特点,做到空间布局清晰、操作要求明确、成果表达形象。可采取图表结合、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将项目具体落实到文本上,提高规划的可读性,便于村民理解规划真谛,便于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规划。
5 编制预算方案,提高实施计划的科学性
规划必须根据村庄的经济能力和建设水平,对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如实分析,做到实事求是、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项目和远期项目建设的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6 政策创新突破,让乡村产业富活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基础,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创新农村产业用地政策,已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迫切课题。
(1)机制创新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三权分置' ”,“落实宅基地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虽未能明确提及赋予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抵押权能,但全国已有试点地区展开相关业务试点。
按照按照“”三权分置“”,把宅基地使用权这个市场适度放活,允许他们来租赁,但是我们也必须把所有权不变和资格权保护做好。20年之内,农户如果签订了合同,按照新的三权分置,你把使用权流转给投资者,投资者在这20年之内,他的权益同样是得到保护。
(2)土地政策创新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用地保障政策,一号文件的进一步明确,就是要让地方配套政策更好的服务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比如各地推行的“点状供地”就是对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创新。
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城镇居民、工商资本等租赁农房居住或开展经营的,要严格遵守合同法的规定,租赁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
下一篇:智慧农业发展,我们有哪些机会